北京水患寻凶:百余平方公里绿化带被侵占

德清 德清 2012-08-02 00:43:03
来源:互联网

■特约记者于秋北京报道

7月21日,北京一场61年来的最大降水,再一次使近年来备受关注的城市内涝问题成为全国焦点。

截至7月26日,北京暴雨共造成77人遇难,全市受灾人口160.2万人,因灾造成经济损失116.4亿元。逝去的生命,重大的经济损失,都让人为之悲伤,同时也不禁要追问,如此重大的损失,仅仅是天灾造成的吗?

对此,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杨保军在接受本报采访时称:“北京内涝并非个别现象,近年来60%~70%的城市都发生过内涝,天灾固然是客观的原因,但从中也折射出了城市快速扩张过程中盲目突进、不尊重自然等问题,目前所造成的损伤正是这些问题集中爆发所付出的代价。”

到城市看海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10年对351个城市进行的专项调研结果显示,2008年~2010年间全国有62%的城市发生过城市内涝;内涝灾害超过3次以上的城市就有137个;内涝城市当中最大积水深度超过50厘米的占了74.6%;超过15厘米(即有可能淹过小轿车排气管的水深)的占了90%;积水超过半小时的占了78.9%;57个城市的最长积水时间超过12小时。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副总工程师程晓陶则表示:“单单2010年,全国县级以上受洪水淹的城市就达到258座。”

这就难怪,近年来,“到北京看海”、“到武汉看海”、“到成都看海”已经成为流行语,这从中折射出的正是城市内涝的多发性和严重程度。

“客观地说,近年来极端气候频率增加,的确是造成内涝灾害的客观原因。而极端的气候是否与城市扩张过程中对环境的破坏有关系,还需要气象和环境学家去研究,目前不能断言。”杨保军表示。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城市雨水系统与水环境重点实验室教授车伍也认为,像7月21日这样的强降雨,是难以避免的自然灾害,在过去、现在和将来都会存在。而且,无论发生在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都会造成一定的灾害。

但是,天灾就是损失惨重的惟一原因吗?车伍认为,人为原因,即便不是造成城市内涝的主因,至少也加重了水涝的程度以及灾害后果。“大雨大涝,小雨小涝,不该涝的也涝,这实际上是城市管理上的缺失,那些不为人重视的小涝背后的隐患,常常是大涝或加剧大涝损失的祸根之一。”

脆弱的排水管网

事实上,由于前几年北京也曾不同程度地遭受内涝,此次暴雨之前,北京市防汛办曾表示,城区90座下凹式立交桥已建立“一桥一预案”,排水、交通、电力等部门,根据桥体的规模、道路结构,制定个性化方案,力保暴雨中立交桥排水通畅。

但是,暴雨依然导致北京市主城区出现多个内涝点,其中尤以部分立交桥下为最。比如广渠门立交桥下的积水,造成一位私家车主不幸罹难。此时,人们又一次惊觉,首都的排水管网竟如此脆弱。

去年6月23日,北京一场暴雨致使大量路段瘫痪。当时,北京市排水集团就曾经解释称,排水设施标准偏低等三大原因造成了暴雨积水。

北京市防汛办主任王毅曾表示,北京市排水系统设计的是1到3年一遇,能够适应每小时36到45毫米的降雨,仅 天安 [ 简介 最新动态 ]门广场和奥林匹克公园附近的排水管线能达到5年一遇标准。相比之下,纽约是10至15年一遇,东京是5至10年一遇,巴黎是5年一遇。

北京工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教授、给排水专家周玉文介绍,新中国建设初期,城市排水多采用苏联的设计理念和技术理论,“想尽办法省钱,只求能满足当时的需求”。当时建的是小排水管道,按0.5年甚至0.3年一遇的标准设计,“一年淹两三次是正常的”。

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年鉴统计结果则显示,目前用于市政基础设施的财政性资金仅有4%投入到排水系统维护中,排水系统的养护维修资金90%依靠地方财政投入,难以按标准进行定期养护维护。

而本来标准就不高的排水系统,还面临老化、堵塞以及过水能力不足的问题,亟待疏通和更新。从2007年下半年开始,北京建筑工程学院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教授李海燕等人士,对北京城区雨水排水管道内沉积物的沉积状况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北京市近80%的雨水排水管道内有沉积物,50%的雨水排水管道内沉积物的厚度占管道直径的10%~50%,个别管道内沉积物的厚度占管道直径的65%以上”。

北京市水务局则回应说,北京排水管网的更新面临诸多问题。比如一些老旧城区的管网上有新的建筑群,无法拆迁,只能打补丁。而中科院院士、中国水科院水资源所所长王浩则称,城市快速发展使地下空间不断被占据,难于满足供排水系统升级不说,还分属在市政、排水、环保、电力、通讯等不同部门,没有一个统一协调的机构统一规划、建设。

城市快速扩张的代价

事实上,排水管网建设滞后也只是城市内涝的其中一个原因,杨保军表示,对于城市内涝问题,要有全面的认识。“排水系统并不是只有市政基础设施,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排水管道,它还包括生态基础设施,比如河流、湿地、农田等,因为雨水在生态基础设施中能够下渗,对洪水的抵御能力很强。”

他指出,城市规划有一个重要的原则是,连片开发的面积不宜过大,如果开发面积很大的话,要划分成组团,组团与组团之间要规划有绿化带,其作用之一就是消纳雨水。“按照北京原来的城市规划,三环和四环之间就规划了绿化隔离带。”

但是,随着城市的快速扩张,这些绿化带却被人盯上,变为开发用地,建起高楼大厦。据统计,北京原先规划的绿化带已经消失了140平方公里。绿化带变为硬地,大大增加了雨水的径流系数。换言之,每当一片绿化带变为硬地,下雨时要流入排水管网中的水就会成几倍地增加,给本来就脆弱的排水管道施加几倍的压力。

“而新城区的开发还带来一个问题,就是新城区的积水依然要通过原先的排水管网排出去,这样一来,本来标准就不高排水管道的标准实际上还在逐年下降,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一下大雨就会造成内涝。”杨保军称。

他同时指出,改变、切断自然水系也是城市快速扩张中出现的一个严重问题。比如此次北京内涝,媒体就报道了房山区少年军校几百名学员被困的消息。杨保军说:“这个少年军校所处的位置原来是泄洪道,是不适宜建设的,但是出于经济发展的需要,开发者往往无视专家的意见,坚持在不适宜建设的地方进行建设。可以说,灾害正是人们不尊重自然所付出的代价。”

防洪理念亟待更新

内涝将会随着暴雨的结束而消失,但内涝的影响并未因此停止。大雨固然不可避免,但如何才能尽可能减少内涝所带来的损失,成为城市管理者必须思考的问题。

北京市委书记郭金龙7月30日表示,要认真总结“7·21”降雨灾害教训,按照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要求,通过科学的规划和建设,解决北京防汛排涝问题。

去年11月,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水工业分会曾经针对城市内涝现象举办了“城市排涝与雨洪利用技术研讨会”,在这次研讨会上,专家们认为中国现有的城市排涝状况不容乐观,建成城市“ 现代 雨洪管理系统体系”至少还需要10~20年。

在这次研讨会上,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总工程师李艺认为,城市的排涝不能单纯依靠城市排水系统来保障 现代城 [ 最新消息 价格 户型 点评 ]市内涝安全,必须做到“防水、排水、排涝”三者的结合。

对此,杨保军用了“渗、滞、蓄、用、排”5个字表达了自己的观点,认为雨洪管理应从单纯的“排”逐渐转变到综合的管理上。

而据今年2月发布的《北京市“十二五”水资源保护及利用规划》,到2015年,将建成89个地下蓄水池,解决下凹式立交桥排水的问题。

“城市‘现代雨洪管理体系’的建立固然需要一个比较长的阶段,但有些事情是我们可以立即去做的。比如,城市出台政策,规定人行道、广场必须铺设透水率为50%的透水砖,单单这一项,就可以使城市内涝问题缓解不少。此外,改造原来的排水管网需要时间,但城市可以引进指标,规定新开发的地方径流量实现从零增长,不给原来的排水管网增加负担。这些措施实施起来并不难,不要等到要付出更大的代价时才行动。”他呼吁。

你该读读这些:一周精选导览
分享
首页 | 新闻 | 财经 | 娱乐 | 汽车 | 时尚 | 房产 | 健康 | 数码 | 体育
  • Copyright © 2012-2020 http://www.hqw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冀ICP备08108040号
    欢迎广大网友来本网站投稿,网站内容来自于互联网或网友提供 客服QQ:2685213839